收藏成功!

登录取消

中国1.8万名学生在家上学:黑暗中摸索前行

2016-11-24中国教育在线

  郑渊洁在儿子郑亚旗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没让他去过学校,而是选择让儿子在家上学,这一事件在2006年走入公众视线,目前郑亚旗已经是年入1.5亿的CEO,可谓是「在家上学」成功案例的典范!

  当年的事件经过几年酝酿发展,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尝试这种特【bu】立【ke】独【si】行【yi】的教育方法。截至2013年,全国已有1.8万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上学」。

  这批特立独行的小众家庭,在通往各自理想教育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尽管他们奋力挣扎,但大多数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局。韩百川是其中难得的坚持者。

  17岁的韩百川从初一起,就离开学校,回家学习。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经历过失败,因为创建Fablab的经历,他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了。相比于同龄人喜欢做的事,他更喜欢聊他的项目:人工智能、网络监测系统、像素风格游戏。

  ▌就像赌博一样

  韩百川的决定很突然,刚上初一不久,他就向家人提出想要回家学习。他的理由只有一句话:「学校作业太多,我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喜欢的事是中学教育中没有、高考也不会涉及的绘画和编程。

  母亲听到以后的第一反应是反对,「学习好好的,为什么要退学」?韩百川从小成绩优异,小学三四年级曾考过年级第一名,所以即使身处高考大省山东,妈妈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儿子能够考进一所不错的大学。

  韩百川的妈妈由爷爷奶奶带大,娇生惯养,从戏曲中学毕业以后就进入社会工作。她对儿子的管束一向宽松,韩百川从小都是自己挑衣服。「父母有了孩子其实就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一起过日子,都要成长」。她谈吐温文尔雅,语气谦和。

  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一家人心平气和地讨论了几天,虽然有种种担心,看到儿子意见坚定,她同意试试。「既然他已经不想上学了,逼着他去学校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干脆冒一次险,就像赌博一样」。

  ▌黑暗中摸索前行

  退学以后,韩百川很兴奋,不用再应付作业和考试,所有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他丢掉学校的教材,为了学习编程,拥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爸爸送他一本关于计算机语言的书,他一点一点自学,起初不懂的地方还会问爸爸,后来就完全利用网络论坛向达人请教。不多久,他就学会了用编程列数字列表、画几何图形。「每次用电脑完成一项工作的时候都伴随着成就感」。

  韩百川刚回家的时候,妈妈对他自学的效率和成果持观望态度,会规定他每天的学习时间,根据他的兴趣帮他安排学习内容。经过半年左右的尝试,看到儿子很充实,「一直都有长进」,她的顾虑逐渐打消。

  韩百川喜欢画画,从幼儿园开始每天都画,画完工整地写上名字和日期。退学以后,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画画中,妈妈被他的专注打动,相信他能够掌握自己的方向。韩百川在《同意放弃学籍》的文件上签了字。

  石磊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正在主导进行一项关于中国「在家上学」现状的科研项目。通过中外数据对比和案例分析,他认为中国的在家上学还处于「启蒙前阶段」。美国的在家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在各州均已合法,逐渐建立起了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认可度、社区支持和资源共享体系等。

  而中国的「在家上学」已涉嫌违法,《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也就是说,如果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让孩子接受学校提供的义务教育便违反了法律。

  相比于美国已经形成的基本完整的教育方式和在家教育的合法化,中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和家长还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这条路很孤单

  韩百川刚回家的时候,同学常来家里找他玩。有一次他严肃地和朋友谈到理想,「你将来想做什么」?韩百川问。

  「抢银行」。对方却完全当作一个笑话。他觉得自己和同学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同学们的父母知道韩百川退学,也让孩子远离他,不要被他影响学习。

  「你觉得孤单吗」?

  「孤单啊」,他一边笑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显得这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但是因为我有很多想做的事,所以也很充实」。

  妈妈担心同龄人交往的缺失会给他的性格造成影响,鼓励他多参加社会活动,与人交往。他曾经在一个自驾游营地实习,帮忙管理网站,设计logo。这一个月的实习对他意义非凡,看到了一个公司是怎么组织和运营的,「真正打开眼界了」。

  2013年底,14岁的韩百川到上海参加同济大学Fablab【开放实验室,类似创业孵化器】实习生计划,他跟大学生一起做产品、组建团队,上海丰富的资源和开放的氛围令他兴奋。回到济南,他想把Fablab模式引进山东,联系山东大学老师、寻找众筹团队,还在2015年参加「首届泉城创客路演”,得分在8个创业团队中位列前三。

  韩百川说他想创办Fablab很大的动因是能够在那认识朋友。路演之后,Fablab项目拿到济南市科技局投资,目前空间已经布置好。但是因为与各方合作,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达到韩百川最初想像的热火朝天的效果。

  在社会活动中,韩百川认识了很多大学生甚至企业家,因为志趣相投总能相谈甚欢,活动一旦结束回到家中,他又只剩下一个人。他加了一个全国在家上学孩子的群,提出线下聚聚的提议,响应者寥寥。「他们虽然在家上学,但大多数还是会参加高考或者出国考试,没有时间」。

  「那你现在最好的朋友是谁」?

  「知心朋友的话,暂时还没有」。韩百川憨憨地笑。

  ▌思想要自由,行为要管制

  刚退学的两年,韩百川沉浸在自己摸索出的「实验学习法」中,以实验需求带动理论知识。比如想做一个电路或者单片机,就学相应的物理知识,想要顺利阅读英文材料了解机器语言,就学英语。跟学校学习比起来,他觉得自己更有目标。

  但是时间久了,问题暴露出来,没有老师的指导,很难建立起系统的知识和严谨的学习体系,他动了回学校的念头。但他又觉得学校作业压力大,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试图通过看基础科目的网络公开课,来解决知识体系不系统的问题。但没有老师指导,过程很艰难。

  韩百川认为在家上学是个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有学校支持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一定会去上学」。他说,因为放弃了国内学籍,他目前没有上大学的计划。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调研发现,目前中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大多对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他说,西方国家在家上学的孩子也是相对少数,「不超过10%」,也面临与大的教育体系顺畅连接的问题。「在家上学付出的成本比学校教育要高,现有的公立教育体系虽然单一,但是便捷有效」。

  因为创建Fablab的经历,韩百川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了,这个即将18周岁的男孩,沉浸在创业梦中,他勤奋、自律,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学习、运动、画画、找项目,他信奉一句话「思想要自由,行为要管制」。

  回忆起来,韩百川好像没有经历过青春期的叛逆不安,只是前阵子他总是会不自觉地陷入失落的情绪,「可能是对未知有点害怕」。

  但是他不愿意过多渲染这种困惑,「我觉得还是因为幼稚」,他语气腼腆,难得的像个小孩子一样不好意思地说,「长大了就好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像韩百川和郑亚旗那样幸运,他们在这条背离大部人的道路上,依旧走的艰难且无助。

  各类讨论「在家上学」的qq群里,随处可见实践失败的家长焦急地寻求帮助。东北的一位妈妈孙智莹在儿子二年级下学期把孩子带回家,之后尝试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三年后孩子极力要求回学校,说自己不想做与众不同的孩子。「我也不想让孩子这么煎熬,只好同意了」,为了回学校一家人陪着孩子努力补课。

  储朝晖说,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大多是认为现有教育不能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但是仅仅带回家是不够的,对教育的不满和自己能做好教育是有差距的,「怎么从主观想象到现实路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要贸然选择」。

  因此,家长或许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这与其能否给孩子提供比学校更完善的教育是两码事。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孩子很难获得系统和严谨的知识结构;脱离学校和同学,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又会给孩子进入社会带来种种问题。而且,「在家上学」的花费也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让孩子「在家上学」,看上去挺美,但有可能是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教育童话」。

相关阅读

中国教育在线

Copyright©2020 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