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成功!

登录取消

北京高校外迁惹争议,大学发展靠进村儿?

2016-02-01中国教育在线

北京高校将外迁?这个京津冀一体化的重大课题在北京市“两会”期间成为热点。

 

 

《河北日报》官方微信公号1月23日报道,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近日表示,疏解非首都功能,主要疏解四项功能: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机关事业单位。北京将和河北建立密切对接,不是简单地把人挤出去,疏解出去,“将来北京的名校、知名医院也要配置过去。”根据该报道,这些高校将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等“211”和“985”名校。

 

《河北日报》官方微信日前在报道中提到的北京高校搬离计划

 

不过消息飞了还不到1天,就被北京官方所否认。北京市教委今天通报:我市从未研究过北邮、科大、中医药、化大、协和迁至河北,特此澄清。

 

请再读一遍通报,河北媒体点名了6家,北京教委否认了5家,那么北影呢?其他高校呢?

 

这时,人们又找出了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不久前的表态: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首都高校外迁的总体规划正在研究。

 

也就是说,北京高校将外迁的计划还是有的。

 

无独有偶,北京高校最集中的区——海淀区长22日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也证实,正在与部分驻海淀的中央和市属大学沟通本科外迁的计划。

 

海淀区区长于军

 

海淀区区长于军表示,在确保完成首都疏解任务之外,高校疏解工作的前提是要保持海淀区的科技创新生态,这是一个复杂的任务。目前来看,可能会对一些北京市属院校和中央高校的本科学生做调配。

 

京津冀教育发展不平衡是京津冀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京津冀共有27所211高校,其中北京占了24所,河北唯一一所争取来的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还位于天津境内。河北和北京研究生培养机构数量之比为1:68,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数量之比为1:1.1。


 

  

大学发展,有没有比“进村”更好的办法

 

 

作者丨陈志文

 

差不多30年前,中国政法大学第一批新生迁往当时地处远郊区的昌平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在郊区建新校区的高校。当时,北京在功能区域的规划上,靠近海淀的昌平,被定位为文教卫星城,希望有计划地把部分高校迁往昌平,在解决高校发展空间的同时,以分散北京市的功能,控制城市规模与发展。应该说,当时的规划非常有前瞻性,但因为种种原因,无疾而终。

 

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普遍遇到了校园容纳量的问题。离北京最近的河北廊坊,利用地价便宜的优势,建成了一个大学城。很多大学的新生纷纷转入大学城,但这种并不符合高校教育规律的做法,最后落败。

 

大学进郊区进村,一方面是学校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高校的扩张,已经远远超过渐进式发展和实际需要。大量举债,大规模建设新校区,其更具经营扩张的味道,而对教育本身关注欠缺。这种扩张,违背了基本的办学规律,面临诸多的挑战与困境。

 

高校外迁的过程中,最“瘸腿”的是老师不愿意外迁,除了上课,学生很难见到老师,破坏了正常的师生交流。许多高校把低年级学生单独放在新校区,“师兄弟”传承链条断裂,对于校园文化环境,尤其是培养人的软环境影响很大。

 

同时,外迁后的各高校相对分散,对于原先高校相对聚集而形成的“学术生态环境”是一种直接的损害。高校的发展中,需要文化传承积淀,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校园软环境的继承,这不是简单地建个新校区就能解决的。

 

其实,作为大学,空间不是关键。在美国,学生宁愿到排名一般的纽约城市大学读金融,也不愿意到芝加哥大学读金融。因为前者离华尔街太近了,有着优越的实习机会。同样,在旧金山硅谷的社区大学学习,其计算机与信息学科所能获得的机会,远远大于很多名校。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繁华的纽约曼哈顿,非常小巧,却无碍其“长青藤”大学的地位。

 

高等教育需要发展,突破物理环境的局限有没有比进村更好的办法?

 

虽然经历100余年的发展,清华大学仍然坚守在清华园。早年合并中央工艺美院后,清华大学并没有在工艺美院的老校址上另设校区,而是把中央工艺美院搬进了清华园。这与蒋南翔等老校长在学校发展上的高瞻远瞩直接相关。学校在五六十年代就为未来的发展刻意留下了发展空间——说服相关部门让京张线改道西移,为今天的清华扩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北大在2000年年初的发展中,也断然放弃原来在学校东侧大规模建设北大科技园的建设方案,而是把一部分切分出来,给学校留出了扩展空间。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围绕高校必然形成一个经济文化商业圈。如英国的剑桥小镇实际上就是围绕剑桥大学而存在,而佛吉尼亚大学所在的“夏村”,则完全围绕这所高校而运转。高校迁址分流,的确有可能完成或者部分完成这个目的,但是,我们也同时要注意尊重教育规律,尤其是高等教育本身的规律。当年,为刺激消费而启动的高校大扩招,的确达到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治理的效果,但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隐患。毕竟,这是教育,是大学的发展,而不是城市的治理。

 

 

  

盘点:那些已经外迁的北京高校!

 

 

其实,北京不少高校早已从市区外迁,搬到远离城区的地方,比如良乡,它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在最新的政策出来前,先看一下在京郊设立新校区的学校吧。

 

北京大学昌平校区

 

 

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占地550亩,已有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校区是学校60年代组建的分校区。2007年,北京大学做出决定,对昌平园区的功能定位进行调整,从教育培训转变为科学研究基地。目前,北京大学有十多个院系和科研院所进驻昌平校区,如工学院高超声速静风洞实验室、物理学院宽禁带半导体超净实验室、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卫星与无线通信研究中心等大型实验室。

 

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

 

 

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也在昌平哦,其总占地面积约为789798平方米,是中央财经大学拓展办学空间的重要成果。中央财经大学具有优良的办学声誉和较强的师资力量,但由于学校校园面积过小,严重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学校发展规划,沙河校区全部建成后将作为主校区投入使用。

 

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

 

 

昌平确实是好地方!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已经盘踞也在这里盘踞很久了。作为中国政法最高学府之一,法大基本上本科生都在昌平就读,研究生院在海淀。法大的老师大部分都非常优秀,教学质量不错。法大昌平校区各座楼的建筑风格都很标准,学习气氛很浓郁。

 

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

 

 

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位于房山区良乡卫星城东,距天安门广场约30公里,占地面积3000余亩,在校生达3万多人。良乡校区先期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成为国防科学研究、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良乡校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北理一样也在良乡,曾有社科院研究所的小伙伴说,他们学校的快递简直集齐了12条小神龙,啥啥快递都有特别方便!因为...周围啥也买不到,只能收快递。

 

当然了,还有一批学校正在蠢蠢欲动地要向外搬迁。

 

比如,中央民族大学将搬往丰台区的王佐镇,总用地面积拟1210.05亩,在校学生规模约1.3万人,主要以安排本科生、预科生为主,同时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已完成地上2000亩土地的拆迁。该校区占地总面积128公顷,将按照五大学部规划,近期规划招生2万人,将来通州校区建成后,人大附中附小通州校区也将一同落户。

 

北京交通大学二校区也计划落户平谷区马昌营镇。

 

不过,这些大学搬出去后,如果还只是以本校为单位单打独斗的话,在这些只能收快递的地方想必会非常寂寞的哦,以教育为中心,形成集聚效应,各大学的资源互相利用,彼此取长补短,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方能真正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取得长久生存之道!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整理自公开报道)

相关阅读

中国教育在线

Copyright©2020 eol.cn